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 >

年轻人就业的核心问题还是心态和定位

时间:2023-08-15 17:05:24 来源:读史学文 分享至:

这两天有两个新闻在舆论上热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个新闻就是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新闻就是分年龄阶段的失业率数据不再发布。

另外一个新闻就是网红举报新东方补课的事情。

这两件事情看似没有任何关联,但从舆论上的反馈来看,都透露出了广大家长的焦虑。

一方面就是都在焦虑现在年轻人毕业即失业,失业数据太难看了,所以国家才不公布了。

其次就是正因为对就业数据焦虑,所以家长更希望把孩子卷一卷,而很多家长认为补课就是让孩子避免未来找不到工作的一种解决方案,而网红去举报新东方,触犯了想要补课的家长的众怒。

关于年轻人求职和就业的事情,其实还是很复杂的。

很多人会问,找不到工作就是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会说很复杂?

其实现在所谓的年轻人找工作难,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找工作难,而是相对意义上的。

为什么说相对意义呢?其实本质就是大家觉得好的企业,很难进去,而就业市场上每天还有海量的招聘信息,但大家都不愿意去这些企业做这些事情,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宁肯在家待着,也不愿意去做这些工作。

而这背后实际上反应的是现在年轻人求职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了。

其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当时考大学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百个人里有几个人能考上大学就不错了。所以大部分人的目标就是学个中专,上个技校,进企业,进工厂。当然那个时候农村会惨一点,只能回家务农或者出去打工(因为技校不招农村户口)。

那时虽然也有外企等一些单位工资非常高,但大家都清楚能进入这些企业的都是凤毛麟角的,所以也都能认清现实,孩子既然不是读书的料,那就进工厂,工厂的收入也比较稳定,福利保障也相对到位。所以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那么焦虑,也不担心补课的问题。那个时候也有补课的,但大部分是学习跟不上的,找个老师帮忙看看哪有问题。到现在为止我还有很多同学在工厂等着退休,心态也非常好,忙着晒生活晒孩子。

但随着高校的大面积扩招,以及就业岗位收入的分化,很多家长和学生的心态就发生变化了。一个是大学不是像过去那样难考了,只要努一下力,一般资质的孩子也能上大学了。而上了大学之后,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眼界确实开阔了,都看到了原来还有那么多岗位的收入还是很高的,所以求职的目标和心态也变了,变成希望要么进大厂,考公务员,要么进国企央企总部,进国企央企也能坐办公室,劳动强度不大的那种。

但跟家长和孩子期望值相反的是,我们国家高校的扩招,过去相当于只有百分之几的孩子能上大学,当然这些孩子都是所谓社会挑选出来的精英,而面对人才市场的缺口而言,是严重不足的,所以毕业生是有溢价的,很多企业都开出了非常好的条件,很多人在基层干不多久就能有机会坐到领导岗位,毕竟当时在工厂大部分人的学历就是初中,高中,技校。不提拔大学生提拔谁呢?

而现在经过若干轮的高校大面积扩招,现在基本上只要能上高中的孩子,都能有大学上,而没上过高中的孩子,也很多通过各种方式拿到了大学的证书。所以现在就是大学毕业证泛滥,已经无法有区分度了,所以才导致有些企业开始用更高的标准,比如硕博,比如985,211第一学历来卡求职者,降低简历筛选难度。

而在这种高校扩招下,现在的中专,技校等学校很多都因为招不到学生办不下去了。

所以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过去招中专技校的一些岗位,现在企业也来招大学生了。而大学生上了半天大学,当然是不愿意去做基层工人的。而大家看上的所谓好工作每年的需求就是那么多,这就带来一个错位,就是你看上的工作看不上你,你看不上的工作招不到人。

如果说比较过去的话,现在社会上的用人需求其实要比我们当年上大学时要多了很多,所以按道理就业数据要远好于八九十年代。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在求职队伍中还是出现了分层,也就是20%左右的学生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其实跟我们那个年代能上大学大专的学生比例差不多。而剩下的80%的学生在过去是上不了大学大专的,只能去中专技校。但现在这些学生不接受上了大学还要当工人或者从事体力劳动的现实,所以宁肯躺平也不愿意屈就,所以就造成了年轻人毕业不好找工作的普遍现象,而这背后就是我们的人才梯度出现了问题。从而也导致我们的企业招工和就业就出现了问题。

有人说不对,我们也想进国企,央企,可太困难了,都是要硕士以上。但我们看到互联网上,大家所谓进不去央企国企都是进不去一些福利非常好的单位比如烟草,电力等具有一定垄断意义的企业,或者说央企总部,国企总部研究性部门。但我们也要看到央企国企还有大批工厂企业,每年也在招聘大量的人员包括基层工人,很多工人招聘的需求甚至就是大专。

比如我们看一下北京比较大的央企,中石化下属的燕山石化的2023年校招需求。

其实如燕山石化这样的大型生产企业,每年都有大量的基础工人的招聘,也就是操作岗,我们看到大专学历即可,也就是如果你是北京的孩子,高考考一个石油化工学院,即使是大专基本上去燕山问题也不是太大。其实这样的岗位确实以前都是燕化自己的技校培养工人,但后来改革技校都解散了,所以每年不仅是向社会招聘,也跟石油化工学院这样的学校有深度合作。

其实不仅仅是北京,全国都是如此,中石化有一个自己的招聘网站,每年校招都有大量的人才招聘需求。

所以如果学了相关专业,进中石化并不难。但为什么在讨论进国企央企难得时候大家选择性忽视呢?因为这些一线的工人的收入确实不高,比如在燕山石化基础工资也就是四五千,加上各种补贴奖金也就是八九千。而且需要倒班,接触的环境或多或少会有有毒成分。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罢了。

所以大家讨论的毕业生进国企央企难,其实是进特定的央企国企难,进特定的岗位比如总部难罢了。

其实不仅仅中石化是如此,还有很多大型国企也是这样的,每年都有大量的校招名额。

比如中石油,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CPECC)华北分公司的校园招聘信息:

比如中石油下属的各个企业,2023年校招招聘15万多人。

但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难进呢?原因是其提供的岗位冰火两重天,比如各个公司的行政岗,招一两个人,应聘上百人。

但我们也看到很多岗位应聘者寥寥:

从这两个数据来看,能说中石油非常难进吗?其实应该是如果学的文科,学的财务,学的管理,想进入中石油去总部或者坐办公室,竞争太激烈了。但是如果学的生化环材,进中石油很简单,很多岗位都招不到人。

所以我们才说所谓国企,央企难进是有一定前提得,说年轻人不好找工作是结构性的,也就是大量的学生学了一些没什么用得专业,又不想进工厂,最终只能天天抱怨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啊?

其实不仅仅是中石油中石化,只要我们不要盯着所谓的金融,计算机领域,我们去看看生产制造业的央企国企,大体上都是这个现状。

另外这里面确实也有一些资源错配的问题,过去这些企业的很多岗位都是招技校生就可以了,但是现在在高校扩招的前提下,技校都淘汰掉了,所以这些企业不得不招专科生,本科生。但有些专科生本科生的水平虽然跟过去的技校生一样,但心态却完全不同了,他们不愿意去做制造业的基层工人的角色,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招人招不到,求职不愿意去的情况。

清楚了我们大学生就业的这些现状之后,其实我们就清楚为什么我对于家长吐槽网红举报教培机构的新闻持不同意见了。

其实对于教培机构而言,如果是初高中的查漏补缺的补课,其实问题并不大,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也是学习不好的孩子适当的补一下,看看能否把缺漏的地方补上短板。没有哪个家庭常年补课的。但对于教培机构贩卖焦虑,搞从小学就开始的所谓奥数等的培训而言,我是坚决反对的。一方面教育有其规律性,低年龄阶段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孩子习惯于取捷径,会造成基础非常不扎实,对于未来的学习是非常有反面作用的,我身边这样的教训比比皆是。所以我是支持国家对于教培机构动手,取消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各种比赛和培训的。

如果家长清楚了求职市场的一些情况,其实就应该明白,一方面自己孩子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孩子是否喜欢学习还是喜欢动手,要发现孩子的长处,如果孩子在学习方面确实不是很擅长,那不如看一下刚才我所提到的求职市场的情况,比如把孩子的目标放在能否进入一所国企央企,去学相关的专业,看看如何在校招层面就能进入相关企业。而且家长要清楚很多国企央企只有校招时候才有机会,社招是非常难得。

而如果孩子学习方面连进入大学都困难,其实这个时候去补课啥的意义也不是太大,还不如让孩子学一些手艺,我们家长可以关注一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一些职业信息,每个地区都有定期的招聘会和招聘信息发布,其中一些技术性岗位的薪水收入都还是不错的,比如车工,焊工等等,学一门手艺也能吃一辈子,起码不用从小学就开始花很大的代价卷,花巨额的金钱,最终也达不到预期,孩子可能心理上再出现一些问题,反而得不偿失。

也许家长对孩子不那么卷,让孩子找到真正的乐趣,孩子的学习可能反而会提升上来,我身边很多农村亲戚的案例反而证明了这一点。(今年几个农村亲戚孩子高考反而考得很好,城市里面身边不少孩子反而抑郁,休学,孩子出各种问题的都有)。

所以大家要客观认识现在的互联网上的信息,很多人为了做生意,就要贩卖焦虑,比如留学的就要说国外大学多么好,国内大学找不到工作,移民的就说国外是天堂,国内是地狱,律师的就说社会太黑暗了,所以你得关注他,关键时候用得到,民营医院的说你哪不舒服肯定是有啥毛病了,赶紧到我们医院来看看,培训机构的都在宣传谁家孩子这边培训的,上了什么大学出来年薪百万。

过去没有互联网,我们对于发广告的天生就有抗拒意识。但现在很多做生意的都包装成了自媒体,意见领袖,贩卖各种焦虑,然后让你掏钱,很多人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他们的套套,最终花了大的价钱,不仅没解决问题,还把自己和家人都整焦虑了,真是得不偿失。

所以对于家长而言,还是要多主动搜集一些信息,不要轻易被一些自媒体所引导,要有自己的判断,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目标,这样才能让自己避免焦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何必非得活成其他人的样子呢?而其他人的甜酸苦辣又怎么会都告诉我们呢?其实在健康面前,面子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西南旅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